我的杜宾变奏曲
2009-11-19
我对于群体、体制、时空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抗拒情结,遇到人多的场合,我的身体内部彷佛设定了机关,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汽化’反应,很想化作一溜烟快速闪人。我不喜欢人多,人一多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产物叫做社会。社会里会有政治操作、利益冲突,就像江湖那样。个人相对组织与社会很容易形成一种不成比例的失衡,造成个人的抹杀;当然也有的如鱼得水,不过那一定不会是我,而且我这也肯定不会加入什么政党,因为我认为那是形式主义,我本人是反对形式主义的。
述说到这里,有必要提一下我的毕业设计,说一个未完成的梦。当时做的是大学建筑学院的设计,是对于既有建筑教育批判的反省,后做得比较概念,有雷声大雨点小草草收尾的嫌疑。设计启发又可以从一部电影《DeadPoetSociety》谈起,上映片名译做《春风化雨》。片中描述的是新来的中学
杜宾朋友们朝思暮想、口中念念不忘的梦想,除了在家里繁殖出标准翻版的完美名犬与门口排队捧着现金求狗的人潮之外,说得多的就是成立杜宾俱乐部的事了。我也是属于那种还有着一点点理想的人,现实生活里真的张罗过,也实际地与一些朋友(包括王泽亭、陈晓冬、彭轶飞、张翌等)个别提起会商,终还是因为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而叫停:一个是人、一个是钱。话说养杜宾的都太有个性太自以为是,狗圈里打架撕咬是司空见惯的事,人不团结,一切白搭。朋友们对于人的因素也表示完全的没有信心,而经费的事情却说纯属小事,卖一百条狗,一次成立两个杜宾俱乐部都行,我虽然热心,但也还不是大企业老板,这很现实。成立俱乐部的想法谈谈停停,后逐渐变成安慰各自空虚心灵的叨絮梦呓,时不时的在梦中惊醒,吓出一身冷汗或者得意的笑出声音,后我忍受不了自己内心的煎熬,我们需要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坚持成立了现在的“中国杜宾社——DOBERMANSOCIETYOFCHINA”简称‘杜宾社——DOBESCHINA’。我可以说明的是,首先它不属于正式的官方组织,因为它发放的血统证书没人认可(但不是不可能);其次它不是一个营利团体,至少目前也看不出有产生可能营利的迹象;后它只是一个少众聚集的杜宾平台,具有“拟俱乐部”的格式。目前看来好像还可以,除了资金,我还有一些伙伴支持杜宾平台的这个梦想,大家可以在此找到一些信息与数据,每天在论坛里交流学习。
六个月过去了,杜宾社并没有在祝福下称霸武林、一统天下,也没有在恶意抵制下迅速倒闭,我对它的存在持中立的客观态度。对于外人而言,杜宾社或许只是一个社团,而对于同好杜宾人来看,这是一个“家”,一个可以随意发言、自由自在的生活空间。也许我们曾经为会员人数没有一夕暴增而心情起伏,曾经为论坛话题的方向与内容而劳心劳神,曾经为资料搜寻与整理的工作内容而头绪混乱,曾经为空荡的栏目而着急无奈…这些挣扎也许也还继续存在,没有完全成为过去,但我们都很庆幸,走在看得见目标的路上,困顿、挣扎与纠结终会逐渐变得透明与开朗,生活没有多余的负担,生活需要劳动也需要思考。既然生活会无穷无尽的继续下去,所以我们便开始了以杜宾为主题思索生活,希望能够让自己与上帝同时发笑。
司迪麦,周星驰跟猫在钢琴上的昏倒
经营这个拟俱乐部形式的杜宾社网站,成了我与一些朋友目前的生活重心。‘专业服务自由美善’是我们的宗旨,‘专注完美,乐在生活——杜宾社’这句话则概括了我们的所有的工作内容,目标当然很明确,不过难度也很高,毕竟我们不完全具备专业的网站经营技能,而现实之中,杜宾也不是所有同好们的全部生活重心,我们在摸索与等待中逐渐消磨,甚至有时笑得很空洞。
我们的心里认定杜宾是一个完美的犬种,这样的认知基础很强韧也很脆弱,因为我们除了‘杜宾标准’所写的内容之外,确实没有太多第一手的研究数据和知识来论证这样的认知。从知识观念到生活的体会,与根本的‘基础研究’——杜宾本身与杜宾标准的研究,一再显现出我们有心而无力的窘境。我以为,归根到底是人的因素,也是文化的因素,做人与文化的工作不能立求即效。原来,我们摸索与等待的是时间累积与沉淀:是人文观念素质水平的提升:是知识研究的点滴琢磨;是杜宾种群的扩大与累积:我们长期等待的是具有同样认知的杜宾知己。
杜宾的推广工作除了杜宾社网站本身之外,也考虑平面媒体广告的投放。广告是个挺有趣的课题,记得台湾早期有一个成功的广告案例,画面播着不同的年轻族群,彼此低声口耳相传:‘猫在钢琴上昏倒了!猫在钢琴上昏倒了!”这个广告出现在‘药效式广告理论’的环境脉络里是很突兀的,但是突兀造成很大的轰动与产品热销的成功,那个时候年轻人口里嚼的不是槟榔,也不是他牌的口香糖,而是司迪麦口香糖!嘴里吐出的话语是没人听得懂的无厘头火星语,后来或者大概就是那个时候,我才发现周星驰已经从火星降临到了香港,明星效应,我们也发现开始寻找我们自己血液里的火星人血统。
无厘头与火星语之所以有趣是因为它打破常规,与日常的语言逻辑不相符合,这种与日常语言差异的生疏感在某方面来看是既无聊又有趣的创造,这种生疏感让我想起了‘生活在他方’这句谚语。我喜欢这种遁逃的论调,尤其是面对无休止轮转的生活,倦怠感很容易就爬上了心头,这个时候这种模糊的生活哲理就很容易博得认同,而这个生活哲理所点出的关键意涵也在于距离。对于生活的关照,我们一方面要沉浸其中,一方面却也需要一些距离,因为距离摆脱实时的黏腻,产生自由的美感;因为距离放宽眼界,丰富并拓展世界的内涵;因为距离显现此处与彼方的差异,产生衍生的意义。
我们开始与杜宾‘保持距离’,以杜宾为主题进行的生活思索,也就是杜宾意义的开发与阐述,有时候有新发现,但有时候只是‘瞎发现’,无论如何,这些我们力求原创的概念就成了我们每一期不同的广告主题,例如‘杜宾是衡量世界的完美尺度’、‘杜宾是行动的思想者’以及引起话题的‘杜宾是生活的幸福曲线’等。目前我们在一些犬类杂志与杜宾社的论坛里进行这些观念的推广,不过国内的推广环境可能也还不是波特莱尔笔下的那种像是为了免于做时间殉难的奴仆而以无休止的醇酒、诗歌与道德陶醉自己的灵魂。猫在钢琴上面睡得并不安稳,为了杜宾的推广工作,猫可能还需要多昏倒几次。
日子与工作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周期中轮转流逝,我们一样仍在有所发现的时候开心雀跃、在思绪困顿的时候甘苦沉潜、混乱的时候胡言乱语。生活的场景依然还是在咖啡馆晒太阳、在LoungeBar喝小酒、在计算机屏幕前敲打键盘、在旅行当中看书、在赛场边鼓掌、在山庄放狗追逐…
每当夕阳西下,看着那个沉沦的光晕,我会想,今天至少可以和上帝打个平手,嘴角牵动,我想这时候,上帝也许也在发笑吧。